看得見の思考

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

盲目反韓 如指向天空的槍…

盲目反韓 如指向天空的槍… 廖欣田/澳洲國立大學文化歷史語言學系資深講師 2010/11/25 聯合報

因為在大學開授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課程,我常喜歡以兩部電影「人性汙點」和「衝擊效應」提供學生比較討論,尤其是在面對某些文化差異情境的議題及處理模式。這個思辯也許可以提供楊淑君事件中「呼籲冷靜面對」與「台灣人為什麼不能生氣」兩端的參考。

「人性汙點」描寫一位非裔英美文學教授因膚色差異所造成的愛情創傷,因而決定一生隱藏其自身黑人血統,連他的白人太太臨死前都被蒙在鼓裡。

另外,打敗李安「斷背山」的奧斯卡最佳影片「衝擊效應」,指向黑人面對日常生活不平等對待的痛苦、不滿與一般白人的無奈與無辜。雙方在尋找衝突的理由時往往訴諸過去的歷史景點或刻板印象,結果不但沒解決問題,反而帶來更多的怨懟或誤解。

這兩部片子最大的啟示是:面對種族差異、國家衝突時,歷史歸因、意識形態或刻板印象都不足取,其所帶來的副作用其實並沒有它所帶來的暫時「解熱」少,可能更多、更嚴重。

眾目睽睽下,楊淑君在運動場上被不公平的對待,是具體場景下的特殊事件,有一定處理的策略來贏回我們所認為的公平和正義。我們若選擇以歷史歸因,那麼舊恨加新仇很容易讓盛怒的台灣人偏向「可惡的韓國人」和「無恥的韓國」的結論,並且正當化我們的憤恨。

這種盲目讓我們忽略「韓國人」其實是抽象、被概念化的名詞,其中有很多差異存在。最後我們會發現,我們無端的憤怒如指向天空的槍,盲目的掃射可能傷及無辜或傷到自己。在這個事件後續效應中,永和韓國街和萬華韓僑學校都「中彈」。而我們都心知肚明,判楊淑君失格的,不是韓貨商、韓僑師生或韓國明星,或你我的韓國朋友,或抽象的韓國人。歷史歸因是一種簡便的分類法則,很容易莫名其妙地讓大家對號入座。

「人性汙點」中黑人文學教授將未來和過去痛苦緊緊連在一起,註定了他悲劇的一生。如果我們認識到歷史是不斷編織與詮釋下的結果,那麼「偶然性」必須放入考量,不宜輕鬆地歸因為歷史命運下的邏輯。更何況真正歷史場景往往有很多因素和不確定性交織在一起。

「衝擊效應」中性騷擾黑人女性的白人警察,最後是她救命恩人,而時時維護黑人權益的白人警察,可能是誤殺黑人的兇手。在真實的社會關係中,敵人與朋友間其實常常是轉換位置的。

楊淑君及有識之士呼籲大家「理性」面對,應包括「歷史的理性」。「亞細亞孤兒」或「被欺負的台灣人」之喻很容易讓我們走向「歷史的非理性」,帶來更糟的結果,我們要非常謹慎小心處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